政协麟游县第十届委员 麟游县委编办主任 李进华
在历史长河中,十年只是一瞬。而在麟游,十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十年,是时间的刻度,装满了奋斗的回忆;十年,是发展的标尺,镌刻下非凡的成就。麟游在这十年不仅完成了脱贫任务、实现了摘帽出列,更为长远发展积蓄澎湃动力,开启了陕西“十强”的新征程。
从道路变迁看山城十年巨变
麟游作为山区县,道路交通长期困扰麟游社会经济发展,尤其在2016年,多条出县道路修建,车辆驶过尘土飞扬,一路颠簸,既费时又费力,严重影响出行。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高速、省道、县道、村道陆续重建或改建完成。以前去宝鸡要过良舍十八岭经凤翔,三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现在上高速不到一小时就能到;以前去乡镇下乡道路坑洼不平,摇晃得人头晕目眩,回村晴天尘土飞扬,雨天一路泥泞,现在则是一路坦途,让“半小时出山、一小时进市、两小时到省城”的愿景成为现实。改变的发生是点滴的,带来的便利是实实在在的。道路交通质量的提升,打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瓶颈”,打通连接“出山大动脉”的同时,疏通了县内交通“毛细血管”,县域交通网越织越密。道路交通的迅猛发展不仅便利了人们的出行,更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促进文化旅游工作再上新台阶,让麟游这座隋唐避暑离宫更好地为人熟知。
近年来,依托交通环境的改善,更多人走进山城,畅游山城美景,品尝特色美食。作为麟游人,我就自然地当起了麟游故事的讲述人,介绍九成宫醴泉铭碑、万年宫铭碑、皇家佛寺慈善寺等等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以及背后的历史故事,推介血条面、核桃干粮、杏仁茶、羊肉泡馍等麟游特色小吃。一边品尝美食,一边诉说着十年变化。路好了,来的人多了,三产发展也更快了,群众的腰包也更鼓了,人民的幸福指数也更高了。
从县域经济发展看山城十年巨变
这十年,我县各级紧盯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深入挖掘整合优势资源,围绕煤炭资源开发和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策划包装了一批好项目,落地达效了一批好企业。这十年,全县生产总值由41.15亿元上升到17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从45123元上升至25万元。这十年,我县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陕西省新型工业强县等十多项“国字号”“省字头”荣誉,开创了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新局面。我县聚焦煤炭工业,打造能源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高度聚集、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走上绿色发展之路的生动实践。在节能减排上做“减法”,在循环利用上做“加法”,围绕煤的上下游发展产业,从煤炭生产洗选、煤电转化到煤灰利用,形成了一条产业链。这样既节约了土地资源,增加了经济效益,同时还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提高了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将开采出来的煤炭真正做到“吃干榨尽”。
工业发展的同时,我县大力引进海大、昌盛等一大批高新农业企业,通过产业升级、龙头带动、就业扶贫、绿色安全、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优化县域经济结构,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提升农业全产业链开发跃上新台阶。
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更为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实现了“务工何需远方,家门口即可赚钱”的梦想,让群众腰包鼓起来,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从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看山城十年巨变
“通村路宽了,进户路通到了家门口,污水管网也修好了,产业路通到地边,还装了自来水,土房早没有了,健身器材出门就有。这几年,我们村变化太大了。”这是我帮扶的常丰镇常乐村村民石金明说起村里的变化。近年来,我县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的重要举措,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乡村穿上了“新装”,村村有美景,处处皆画卷。以我单位帮扶的常丰镇常乐村为例,近几年财政先后投入资金245余万元,在村内建设污水管网工程,实现全村污水无害化处理全覆盖;投资270余万元实施常乐塬旅游开发项目,对原有地坑庄子进行改造,打造景观小品,对原有窑洞进行翻修改造,成为全县乡村旅游新名片;投入资金50余万元,在村内安装路灯120盏,实现全村亮化全覆盖。“这么大的资金量投在一个村,在以前是不敢想的,共产党就是好”,常乐村监委会主任石增林高兴地对我说道。
村容村貌变美了,改厕财政还给3000元补助,村内保洁有专人,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持续改善,村容村貌不断提升,带来群众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前房前屋后“三堆六乱”的景象没有了,村上通过卫生流动红旗评比和“红黑榜”点评让群众形成了自觉参与环境整治的习惯都在润物细无声地改变着这一片神奇的热土。
麟游十年巨变,几字几句很难概括;而麟游如今的发展,也是很难一一书写。但无论是县域经济发展,还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给人们带来的变化,内心之中,我作为一个麟游人的自豪感总是油然而生。这是与家乡的天然连接,尤其是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更是对这一方水土,有着无限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