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麟游县第十届委员会常委,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县民宗局局长 田继刚
我的故乡麟游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神奇地方,地处关中西部、宝鸡市东北部,距西安市160公里、宝鸡市110公里,古称杜阳、普润,相传宫中出现麒麟四处祥游而得名麟游。
近年来,麟游人齐心协力,使得全县文化建设面貌焕然一新,我身在其中,感触颇深。
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得到保护开发
思维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想干的时候,才会付诸实践。之前,我们对文化的保护传承不重视,好多人甚至都不知道文化为何物,更谈不上“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县的文化建设迎来了新的局面。主要表现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愈加重视。据我所知,麟游县已经有1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别列入省、市、县级非遗保护名录。其中,“麟游地台社火”“麟游木偶戏”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麟游血条面”“九成宫酒酿造技艺”“麟游杏仁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市级非遗保护的名录。申遗的成功,标志着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加专业的保护,也加大了麟游特色文化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知道麟游,向往麟游,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同时也让人民群众对文化传承和保护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就拿“杏仁茶”“血条面”来说吧,它们是我们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常客”。每逢春节,母亲都会给我们做血条面,它是我最喜欢的食物之一,吃起来爽滑劲道,香辣可口,每次想起,都直流口水。等到春天的时候,母亲就会和其她阿姨们一块儿去山上采集些许杏果,回来后用杏仁给我们做杏仁茶,下雨天来上一碗,真的是“嘹咋咧”。从前,我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它们就是一个简单的用以“果腹”的食物而已,根本不会想到这简单平常的食物会和文化挂钩。但是现在不一样了,这些之前被我们忽略忽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流传和发展,让我们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印象不再只停留在回忆中,既满足了个人情怀,又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一举两得,何其美哉!
还有一个方面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是文化得以发展的前提,更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柱。因此,我们对文化资源的保护要常态化、持久化。红色文化资源更要如此。麟游是一片浸透烈士鲜血的红色热土,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如位于青莲山上的烈士陵园、位于崔木镇南窑庄的中共麟游总支•特支旧址、知青大院等,这些红色纪念场地,是麟游乃至宝鸡地区宝贵的红色资源,已成为党员干部、群众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在宣传麟游红色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说起烈士陵园,总会让我想起一个人,就是革命先烈王乐天,每每想起,总是会被乐天同志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深深折服。起初,王乐天是我们县立高级小学的老师,受到革命英雄赵伯经、刘耀庭等人的影响,1927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为人民解放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1943年在与国民党顽固派作斗争的过程中,王乐天不幸入狱。在狱中受尽酷刑,他坚贞不屈,始终保守党的秘密,在法庭上慷慨陈词,驳斥国民党妄加的罪名,他深知自己生还几率渺小,但依然镇定自若,教同室难友做针线、捻毛线,代难友写书信诉状,用自已的钱给难友买饭吃,鼓励他们坚强的活下去。他勉励同乡难友雷自功、李述辉:“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酸辣苦甜都得尝尝,要坚强沉着,不要丧志。”他经常用文天祥《正气歌》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激励自己。不幸的是,王乐天最终没有逃过恶势力的魔爪,最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任何时候,我们都应具备居安思危的意识,牢记我们的和平时代是像王乐天这样无数个革命英雄用献血换来的,身处新时代的我们,要守好来之不易的和平。
文化旅游蓬勃发展
众所周知,隋唐时期在今县城所在地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避暑离宫——隋仁寿宫·唐九成宫。九成宫最初名为仁寿宫,始建于隋文帝杨坚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历时两年零三个月,至隋开皇十五年春(公元595年)建成。隋恭帝义宁二年(公元618年),隋朝灭亡,仁寿宫遂作废。唐代初年,唐太宗因南征北战而积劳成疾,群臣建议修筑离宫,以避炎暑。太宗决定以隋仁寿宫为基础,加以修缮。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复修,改仁寿宫为九成宫。自贞观六年到十八年,唐太宗曾5次来九成宫。唐高宗李治于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再次下诏维修九成宫,并改名为万年宫,意指颐和万寿。唐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又恢复原名“九成宫”,沿用至今。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先后8次来过这里。2015年,我县九成宫景区达到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260万人次,旅游收入十分可观。2020年的时候,在由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全国清凉联盟联合在关山草原举办的以“助力脱贫攻坚,情聚关山草原”为主题的25℃夏旅行启动仪式上,我县九成宫景区被授予“宝鸡清凉避暑胜地”称号。在2021年9月,麟游县荣获省文化和旅游厅评选命名的“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欧体楷书)”称号。以上这些荣誉的获得是近年来我县文化旅游发展成效的一个生动体现,扩大了麟游文化旅游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对进一步弘扬九成宫文化,推动全县优秀民间文化艺术繁荣发展,增强麟游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助力麟游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说到这儿,我还想再啰嗦几句,有一个爱好历史的朋友跟我讲了一个关于“发现醴泉”的故事,事情是这样的,贞观六年(632)三月十五日,太宗第一次驾幸九成宫。九成宫背靠碧城山,西有屏山,南有凤凰山,青莲山(堡子山),东有童山,杜水河穿梭而过。九成宫就建在这 “万迭青山但一川”的地方。太宗来到这里后,发现这里见云即雨,气候凉爽,风景宜人,但来人太多,吃水极为困难,生活用水靠拦截的山涧溪流,太宗想着要解决这个问题。据《九成宫醴泉铭》记载,四月十六日下午,太宗和长孙皇后经过正殿,来到九成宫西边散步,在一处高阁的阴面,太宗发现那儿的土壤有些潮湿,于是拿起手杖一捅,竟然一股泉水喷涌而出,长孙皇后喜上眉梢。泉水清澈得像明镜,甘甜得如美酒,于是起名“醴泉”。随后太宗命人将泉眼四周挖开,除去杂草,砌筑石槛,凿渠引水,泉水向南流经丹霄殿,转而向东流去。太宗杖导醴泉出,这是一个祥瑞的征兆,随行的官员纷纷前来祝贺,李世民命魏征撰文记事,这就是后来的九成宫醴泉铭文。铭文重点歌颂唐太宗的丰功伟绩,同时强调以史为鉴,永保坚贞。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序文,序文首先赞美了九成宫的雄伟大气,称赞这里是修养身心的美好住所;然后讲述了太宗统一国家,治理天下的功绩,并说明皇帝因此落下疾病;其次写太宗爱惜民力,修缮仁寿宫;最后写发现醴泉的过程及应该如何看待醴泉的出现。第二部分是铭文,用生动的四字句组成排比歌颂唐太宗,并指出要谨慎行事,注重实际,只有这样才能永葆吉祥。魏征写好后,太宗大加赞赏,命令楷书大师欧阳询书丹,立石于九成宫西侧,这就是今天看到的九成宫醴泉铭碑。
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向好
我们也知道,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繁荣文化事业,是实现文化大发展,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一项惠民工程。几年来,我县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我为之感到十分开心,主要表现在以下五点:第一,文化传播媒介越来越丰富。除了广播、宣传栏、横幅、麟游县新闻联播外,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朋友经常也会在抖音、快手、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上看到麟游文化的“身影”。第二,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县人民剧团等文化场所相继建立。成了文化交流,文化感知,文化研究、文化传扬的主阵地。第三,经常性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通过开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丰富了精神生活,让人们了解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有力提振了人们的文化自信,凝聚了社会各阶层的共识,提升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意识。第四,流动文化图书服务车经常性深入村组、社区,文化惠民演出送戏曲下乡,观看群众数以万计。文化下乡活动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大家伙儿脸上笑容更灿烂了。第五,旅游指示标识、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餐饮、酒店行业发展迅速,旬凤高速全线贯通,麟法高速加快建设,麟游进入“高速路时代”,实现了“半小时出山,1小时进市,2小时到省城”目标;城区共享单车,公共交通路线实现全覆盖,旅游服务更加便利性。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新时代的第一个十年很快就结束了,麟游县这十年,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我个人从文化这一个层面讲述了我对麟游县的所见、所闻、所感。未来,让我们一起一路慷慨一路歌,共同续写麟游发展华章。